時下,重慶市廣袤的田野里稻浪翻滾、玉米挺立、大豆飽滿,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希望。正值秋糧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記者跟隨農業農村部秋糧生產和防災減災調研指導工作組走進重慶,看巴渝大地如何全力奪取秋糧豐產豐收。
在梁平區蟠龍鎮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示范基地內,2行玉米與3行大豆相間種植,目前玉米已收割完畢,大豆正值花期。“春玉米3月底到4月初播種,8月上旬收獲;大豆6月上旬播種,現在長勢正好。通過科學安排行比和行距,在有限空間內實現兩種作物均衡生長,達到‘玉米基本不減產、多收一季豆’的目標。”梁平區農業技術服務中心副主任唐松介紹,今年由于光熱充足、降水均勻,玉米和大豆長勢均好于去年。
在蟠龍鎮扈槽村的稻田里,沉甸甸的稻穗壓彎了稻稈,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稻香。工作組成員蹲在田埂上,仔細察看稻穗的灌漿情況。“我們用的水稻品種是‘川優6709’,已經種了8年,這幾年畝產都能保持在600公斤以上。”當地種糧大戶吳啟森介紹,“川優6709”分蘗能力強,有效穗多,結實率高,而且抗倒伏,“通過采用旱育秧、寬窄行栽插等配套栽培技術,配合施用緩釋肥和精準施肥管理,既保證了產量,又提高了稻米品質。”
與吳啟森的稻田相隔不遠,種糧大戶高保燕的507畝水稻田同樣長勢喜人。工作組成員走進田間,隨機察看水稻長勢。
“今年預計畝產值在3000元以上。這么熱的天,能有這樣的收成很不容易。我們通過科學田管,把高溫影響降到了最低。”高保燕表示,通過合理調整灌溉時間,采用早晚低溫時段灌水,配合“一噴多促”措施,有效緩解了高溫熱害。
梁平區星橋鎮兩路村“中稻-再生稻”高產全程機械化集成示范基地里,頭茬水稻已完成收割,第二茬水稻進入了抽穗期。基地負責人鄧中介紹:“頭茬水稻畝產830多公斤,第二季水稻計劃10月下旬收割,預計畝產250公斤以上,加起來畝產突破1噸沒問題。”他表示,再生稻種植關鍵要抓準留茬高度和追肥時機,收割后2~3天及時灌水追肥。雖然機收存在一定碾壓率,但田間通風透光更好,反而有利于成穗。
今年,重慶市堅持系統觀念、統籌施策,聚焦“穩面積、攻單產、調結構、夯根基、提質量”五大關鍵,全力推進糧食生產能力建設。在穩面積方面,大力推廣“油菜-中稻”“油菜-高粱”“薯-玉-豆”等高效模式,深挖秋冬溫光資源,擴大再生稻、秋馬鈴薯等晚秋作物面積約10萬畝,科學提升耕地利用效率。在攻單產方面,深入開展“春耕服務100天”“奪秋糧豐收奮戰100天”“秋收秋種服務100天”3個“百日攻堅”行動,系統集成優選良種、水肥一體、機插機拋、綠色防控、“一噴多促”等關鍵技術,促進大面積均衡增產。
重慶市農業農村委糧油處處長謝宇介紹,全市以12個部級單產提升整建制推進區縣為引領,創建萬畝片38個、千畝片249個、百畝片500個,實現糧油產區示范全覆蓋。同時,充分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帶動作用,引導其率先落實單產提升關鍵措施,帶動全市種糧農戶廣泛參與。市財政安排400萬元資金用于糧油作物高產競賽,對高產典型給予激勵,積極營造大面積單產提升良好氛圍。
“雖然今年全市糧食生產總體態勢良好,但仍面臨華西秋雨等挑戰。”謝宇介紹,重慶9月中下旬陸續進入多雨期,此時也是夏大豆和中高山水稻集中收獲關鍵階段,連陰雨可能影響作物適期收獲,增加霉變風險。為此,重慶市緊盯水稻、玉米、甘薯三大糧食作物,組織農技人員深入田間指導田間管理,加快推進“一噴多促”作業,確保在田秋糧安全成熟;指導農戶適時搶收成熟作物,全力開展農機具檢修,推進“防事故護秋收”活動,為秋收工作筑牢基礎。
來源:農民日報(https://szb.farmer.com.cn/nmrb/html/2025/20250915/20250915_1/nmrb_20250915_13110_1_1967348680471187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