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嶺大地群山連綿,層層梯田間,玉米挺拔而立,飽滿的果穗披掛莖稈,壩區的水稻也已染成金黃,稻浪翻滾,豐收在望。近日,記者跟隨農業農村部秋糧生產和防災減災調研指導工作組走進云南,探訪西南邊疆如何打好穩糧增收主動仗。
“我們連續3年根據海拔氣候特點,精選優質、高產、抗病玉米新品種,通過增加種植密度、科學開展肥水管理等關鍵舉措撬動單產提升。”在楚雄彝族自治州祿豐市和平鎮大德村的玉米單產提升百畝高產攻關示范樣板現場點,祿豐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張彥撥開苞葉,指著乳熟的玉米棒信心滿滿地說,“依托專業合作社,大力推廣良田、良種、良法、良機‘四良’工作法,推動綠色防控與統防統治融合,今年這片樣板田畝產有望突破700公斤。”
在不遠處的和平鎮姚陵村,前段時間持續暴雨,低洼稻田被淹,農戶們正盼著在積水排盡后盡快補種蔬菜,把災害損失搶回來。
災害應對,是秋糧豐收的關鍵一戰。在牟定縣共和鎮天山村,殘留的烤煙秸稈還立在地里,新播的早蠶豆已頂破地膜冒出芽尖。“6月底冰雹災害之后,縣鄉很快組織大家改種早蠶豆。我們3個大戶種了1000畝,預計10月底上市,單價在8~9元/斤,畝產值超萬元。”種植大戶羅廷佳說。在牟定縣江坡鎮高平牌坊村,大豆玉米以2∶3的比例開展帶狀復合種植,全縣百畝以上連片示范樣板有23片,通過樣板帶動全縣種植面積達2.5萬畝,實現“玉米不減產、多收一茬豆”的雙贏。
“針對7月下旬以來的強對流天氣,我們迅速行動,組織開展田間清溝排水、扶苗補苗,啟動病蟲害統防統治專項行動,重點在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區強化應急防控,最大限度降低災害損失。”楚雄州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李明海介紹。
在云南全省的糧食結構中,玉米占比為47%,水稻占比為16%,其余為馬鈴薯和各類雜糧,秋糧產量對全年糧食豐收起著決定性作用。
今年以來,云南秋糧生產面臨雨水偏多的挑戰——全省降水量較常年偏多10%,導致前茬作物生育期延長、農機下地困難。為此,云南組織7個督導組掛鉤包片,深入田間指導農民因地因時因苗落實好田管措施。聚焦馬鈴薯和油菜等主要糧油作物,創建35個單產提升縣和18個單產提升鄉鎮,同時在15個州(市)85個縣實施稻菜輪作、煙糧輪作等協同發展試點,推廣36.1萬畝,帶動全省糧經協同發展超過100萬畝,實現增產增收雙重效益。
“持續降雨造成水稻空癟率有所增加,這方面需采取針對性措施來調控。與之相對,充足的水分促進了玉米生長,其長勢優于往年同期。”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員安華分析道,“云南地理氣候多樣,降雨的不利影響主要集中在個別區域,云南南部等玉米主產區已陸續進入收獲階段。綜合研判,全省糧食產值保持正常增長態勢。”
與此同時,云南農業防災減災防線越筑越牢。汛期以來,云南省農業農村廳始終保持與應急管理、水利、氣象等部門的溝通研判,儲備化肥30萬噸、救災備荒種子286萬公斤。針對持續陰雨可能引發的漬害和病害,在瀾滄、滄源、金平等10個縣新建50個農作物病蟲疫情田間監測點,農技員每周蹲點監測,累計發布10期病蟲情報,另有20萬噸應急防控農藥待命,實現早發現、早預警、早處置。
“我們將持續細化防災減災舉措,加快受災地區生產恢復。對于全面完成農業農村部今年下達我省的糧食生產任務,我們非常有信心。”云南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譚鴻明語氣堅定。
立秋一場雨,遍地是黃金。在云南這片熱土上,雨水帶來的挑戰正在各方精準施策中轉化為沖刺豐收的動能。從山間梯田到壩區良田,云南以實干與科技為支撐,全力守牢秋糧豐收主動權,為全國糧食安全貢獻力量。
來源:農民日報(https://szb.farmer.com.cn/nmrb/html/2025/20250913/20250913_1/nmrb_20250913_13109_1_1966625268383715345.html)